破局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0040988/?start=500&_i=37951526SS243Y,38568596SS243Y

“想象一下10年后的你,职业发展得不错,生活很美满,那时的你对此刻

的你会说些什么呢?”

https://wwwoce.ntut.edu.tw/p/404-1033-113708.php?Lang=zh-tw

https://wwwoce.ntut.edu.tw/p/412-1033-4849.php?Lang=zh-tw

從事數據分析的你,如何做好職業規劃?

https://www.finereport.com/tw/data-analysis/zhiyeguihua.html



认知灰度:摆脱思考的牛角尖

这段话简单说来就是,世界很复杂,充满未知,但是我们的大脑不喜欢未知,它想要可控、有序;同时,我们的大脑又做不到时刻探索一切未知,于是,它就只好把世界简化了XX当选项只有A和非A时,我们的思维会固定在这两个选项上,要么认为A是对的,要么认为非A是对的。
此时我们的逻辑可以被归纳为以下句式:要么这样,要么那样。
X要么对他完全信任,尽情合作,要么就是陌路,再无往来。
X要么认为这个咨询超级神奇,要么就认为它完全没用。
X要么认为成功全靠努力,要么认为成功全凭运气。
X要么认为自己情商超高、精于沟通,要么认为自己不会说话总得罪人。





2.职业投资-擦亮眼睛,抓好职业这副牌

2.1 不是拼牌好,而是拼怎么“换”
有很多人,当他们做一份工作时,感到不爽,如同玩牌时抓了一手烂牌,他们就会想:这局不玩了,再抓一把牌重新开始吧。他们似乎没想过,如果盲目地辞职、换工作、转行,就有可能吃闭门羹——别的公司不要你,也有可能越换越差。


三个基本要素为:行业、职能、组织。+ 两个特殊要素
1.行业。行业可以分为金融、酒店、互联网、咨询等,行业的选择决定了
一个人的工作内容,选择行业也就是选择工作领域。
2.职能。职能又叫岗位,它可以分为销售、运营、研发、技术、营销、行
政等,岗位的选择决定了一个人的工作方式,选择岗位也就是选择如何工作。
3.组织。组织可以分为国企、事业单位、外资企业、创业公司、自由职业
等,组织的选择决定了一个人的工作氛围,选择组织也就是选择工作环境、人际
关系、组织文化等软性因素。
4.城市。
5.上司

怎么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换牌”呢?小步换牌

某A在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工作期间,跟他的上司就某个项目发生冲突,之后愤而离职,开始创业,创业的过程相当艰苦,他从零开始,奔波半年也没有什么收入,此时,他听说他的前上司也离职了,新上司是原来负责另一个部门的一位领导,他们共事过,合作得很不错,可是由于资本寒冬,这家公司暂停了招聘计划,想要回到原公司变得很难。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让他再一次做选择,他可能就会考虑:
1.我能不能换个部门?
2.我能不能先忍忍?没准我的上司会换人呢。
3.如果我真的辞职,我能不能凭借自己的工作经验换个同行业的企业?
像这样「小步换牌」,就不会换到坑里。

1.在原來的產業换个公司。你不需要换行业,也不需要换岗位,你只需要换个组织,也
就是从本行业的A公司换到B公司。
2.换个上司。你需要了解自己是否有可能在目前就职的这家企业里换一个部门工作。事实上,你会发现在规模比较大的企业里,这一点是很可能实现的。
3.换个岗位。你需要了解自己是否有可能在目前就职的这家企业里换一个岗位工作。曾经,我的一位女来访者在一家世界500强企业的咨询部门工作了一年,但是她对这种工作感到很厌倦,很想辞职去别的公司做项目管理。在我的建议下,她决定放弃辞职的想法,寻找转岗的机会,经过近半年的努力,终于从咨询部门换到了项目部门。
4.换个行业。当你确切地知道自己想换到什么行业,并为此做了足够的准备,换行业也是一种选择。
5.换个城市。

2.2 抓住趋势行业,还是守住刚需行业


有一种角色叫“大后期英雄”



这里所谓的抓住趋势,就是在正确的时间进入正确的行业。
思考行业趋势的方法:

1.把工作看作一种投资
2.我们把钱花在哪里,哪里就能挣到钱
3.刚需性行业和周期性行业的玩法完全不同

下表,列出了對個人和家庭而言,金錢投入排名前10位的「项目类型」及其所对应的「趋势性行业」



3.刚需性行业和周期性行业的玩法完全不同
(1)刚需性行业会有“大小年”,但不会消失。因为只要有人,就有需求,有需求就有市场,有市场,这个行业就不会消失。
(2)刚需性行业会有新的运营模式,但旧的经验不会被丢弃。比如在餐饮业,
即便现在出现了新的支付方式,但是美味的食物和优质的服务却是依靠常年积累
的经验确定和保存下来的
(3)刚需性行业会有小经验,但难有快爆发。刚需性行业多数已经充分竞争了上
百年,它的市场需求稳定、持续,不存在“蓝海”,所以也难有突然爆发的市

如果你选择进入刚需性行业,最好的发展策略是打持久战,借助时间
的威力,努力积累经验,靠经验吃饭。在网络游戏里,有一种角色叫“大后期英雄”,特指那些初期难有强力技能和装备,但到了后期,强力技能和强力装备炼成时,就所向披靡的角色。其实,刚需性行业往往就是这种“大后期英雄”的最佳选择,例如刚毕业的住院医生,他们无论是在经验还是收入上都远远少于刚毕业的程序员、工程师,但是只要经过十余年的积累,他们的优势就会逐渐展现出来。我们去医院看病的时候都喜欢找老专家,就是这个道理。



除了刚需性行业,还有一类行业——周期性行业
它们有明显的曙光期、爆发期、平稳期和衰退期,把这个过程用曲线图表示出来
就得到一条典型的S形曲线。

在这样的行业里,大家很容易想到一个很直观的发展策略:卡位策略
有两个重要的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找到未来可能爆发的行业。
第二个环节是,你拥有一定实力和机会,卡住这个行业的位。


如果你想在某个周期性行业成功实施卡位策略,你就需要有一点前瞻性的眼光,提前两三年“预测”到某个行业的上升,然后利用这两三年的时间快速学习这个行业的专业知识,并努力扩展该行业的人际关系,等待时机,果断入行。
你可能会问,如何提前两三年“预测”到某个行业的上升呢?
在此,我要介绍推荐两条许多商业人士成功实践过的方法论。

4.泡沫破灭后的两三年,是好的潜伏期
123


如果想要转换行业或者做行业选择你选择进入某个行业
最差时期是过热期和低谷期,这就像是你在上证综合指数达到6000点的时候买了股票,而
最好的时期是复苏期或者成熟期。

当你看到某项全新的技术、产业乃至行业出现,并为大众热议
时,你要做的是去关注和了解,但不要急于投入。等到它的泡沫迅速破灭,进入
低谷期时,你反而应该开始储备知识和进入行业圈子,等到复苏期或者成熟期时
果断入行。

2.3 选喜欢的职能,还是选有钱的职能

一、职能决定了你是否“喜欢”这个工作


下面我将分别描述三种做不同工作的人在他们的职场中所经历的真实的一天,假如这三份工作的待遇都一样、人际关系也和谐,未来也都有前途,请你从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
工作A
一天的工作从9:30开始。
9:30进入工位,开机。
9:50参加软件开发会议,跟几个产品经理沟通已经完成开发的功能,确定这
两天需要开发的功能,确认高优先级的漏洞。
10:20打开软件开发环境,了解要开发的需求,在纸上写个简单的流程,然
后开始写代码。
12:00吃午饭,如果赶上写代码不能中断的时候,让别的同事带饭。
12:30午休,打两局游戏。
13:30开工,继续写代码,调试。中途遇到技术问题,跟技术经理讨论,或
者在技术人员QQ群里咨询和请教。接着遇到了最让人头疼的事——在代码中发
现了问题但一直找不到原因,把问题发出去求助,却一直等不到回复。
18:00如果当天的工作已经顺利完成,就可以收拾一下下班回家。如果没完
成,就得继续工作,中途会吃晚饭换换脑子。
21:30总算忙得差不多了,下班回家。今天加班了,明天可以晚点去上班,
不过如果代码还有严重的漏洞,就得继续琢磨。
工作B
8:00起床,简单洗漱,直奔公司。
8:45左右到达客户公司。请注意是客户公司,这项工作很多时候是在客户公
司完成的。客户公司会给你专门安排一间房间,房间里摆放了各类我们会用到的
材料。
打开电脑连上内网,开始查看邮件。如果都是一些确认性邮件还好,一旦有
出Q(指客户或上司提出材料问题)的邮件,今天就会比较忙了。
上午的时间几乎都在打电话和会议中度过,打电话的主要目的是敦促。来自
客户公司的各个部门的人向你追问材料,提问题,如果遇到比较重要的事就需要
开会。
12:00,吃饭,间歇查看邮件以做到心中有数,如果遇到出Q,下午就需要
做清Q工作。
13:30开始工作,下午的工作时间相对较长,要安排时间做底稿,把各种材
料进行分类,财务流程、数据需要全部写在底稿上,以及做清Q工作,这样一直
工作到17:30。
17:30—18:00,吃晚饭,这时通常会接到新的Q,于是晚上需要继续清Q,
完善底稿,并为后一天的任务做些准备。
22:00下班。
工作C
7:30出门。
8:15到公司。实际上在上班路上就已经开始工作了——在微信上回答学生及
学生家长提出的问题。
8:30开始处理邮件,开早会,列个人工作计划。
9:30与两个有留学意向的学生面谈。介绍海外留学的情况、不同高校间的差
别,了解两个学生的学业完成情况、个人兴趣等。其中一个学生已经跟你在微信
沟通过多次,你给出了比较专业的建议,所以可以判定对方有购买意向,你暗暗
下决心要将这一单拿下。
11:30接电话并继续在微信、QQ上回复客户学生及家长提出的各种问题。
12:00吃饭和午休。
13:30由于下午的工作时间比较充分,而且这个时间段的来电数量和面谈数
量也比较少,可以用来做留学文书的写作和润色。
16:00给几所大学的招生办写邮件跟踪学生的留学申请进度。
17:00给申请的几所大学打电话,结合想要去该校留学的学生的问题向校方
咨询。
19:00结束一天的工作。但有时也会加班到20:00。


这三份工作的职能分别是:程序员、审计经理、留学顾问。
你必然会对这三份工作有个人的好恶,你可能更愿意做第一份工作,可能更愿意做第二份工作,也可能更愿意做第三份工作。
人们常说的“我不喜欢这份工作”“我对那份工作感兴趣的这个喜欢
,其实是指“我不享受这份工作”“我认为做那份工作是一种享受”。
这个“享受”,就促使你愿意去体验这份职业的整个工作过程,而在对职业的分解中,
                                                               -是职能决定了你是否享受这份工作的工作过程

一般来说,如果你做了你享受的职能,你将得到的好处是:
1.心情好:能让自己在一定程度上体会心流
2.赚到了时间:同等的时间之内,你做这份工作的体验一定会比做其他工作要好,收获更多,这份时间花得值。
3.能力提升会更快速:容易激发你的内动力,你会在一定程度上忽略这份工作中单调的、使你感到难受的部分。比如做销售都会遇到被客户拒绝的情况,但是,一个享受销售过程的销售专员会比一个不那么享受这个过程的销售专员在心态上更积极。也因此,享受销售过程的销售专员能更快调整好自己,调整销售策略,拥有更高的工作效率,更快地提升能力。


二、核心职能,收益会更高

即便知道做自己享受的职能会给自己带来许多好处,依然会有人选择自己并不享受的职能
-这个单位的核心职能,这个职能有钱赚!

其实,有很多成功的销售,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并不爱做销售,他们对鼓动
客户下单这件事根本不感兴趣,但是他们依然坚持做了很多年的销售,有些人甚至做到了销售经理的职位。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发现在他们所在的公司里收入最高的职能就是销售,于是他们决定,先赚钱让自己活得好一点,然后再说转职能的事。

你会发现,有些人转换职能并非转换到自己感到享受的职能上,而是从边缘职能转换到核心职能上。因为核心职能,往往就意味着受公司重视,得到更多的资源,待遇好且容易出成绩。这些人之所以选择转换到核心职能上,是因为相较于“享受”,他们更看重核心职能带给他们的收益。

不同的行业和公司里,核心职能是不一样的。

从行业的角度来看,
教育培训行业,教师和销售是核心职能;
保险行业,销售和风险控制是核心职能;
广告行业,文案、设计和项目执行则是构成核心职能的铁三角。
从公司的角度来看,同样是互联网公司,
百度的核心职能是开发,
阿里巴巴的核心职能是运营
腾讯的核心职能是产品。

因此,如果你认为自己所做的职能不够受重视,缺乏认可,那么转换到核心职能也是一种选择。不过,转换到核心职能可能也就意味着你得在工作上投入更多,为了做出更亮眼的业绩,常常加班、出差、熬夜,都是情理之中的事。


三、可迁移的职能,转行更轻松

    跳槽穷半年,转行穷三年

之所以这么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很多职能对行业的依赖性很强

从事这种职能的人转行时,可被迁移的经验和技能十分少,所以转行后他们多数要从底层做起,如此,自然是“转行穷三年”。
但还有一些职能,它们的独立性相对较高,从事这种职能的人转行时,能够将他们的经验和技能低损耗地迁移到新的行业,因此他们往往不仅不必“穷三年”,还能越转越好-保值。在这一类职能中最典型的就是财务人力资源,这是两项几乎所有的企业都需要的职能

我认识一个人力资源经理,她在过去的十年中转行多次,她先是去一家全球连锁超市,然后换到一家会计师事务所,之后又换到一家金融公司。由于只换行业不换职能,每次转行,她的收入都能在原收入的基础上提升20%~30%,且没有太多职业经验方面的阻力,工作相对轻松。


如果有一项职能你很喜欢,做起来很享受,它是核心职能,同时还拥有比较高的可迁移性,那就完美了。但现实情况是,在多数情况下,三者兼有的职能并不存在。此时,你需要权衡哪个价值可以舍弃:舍弃“享受”,追求快速获得收益?舍弃“核心”,以享受工作的过程为重点?还是舍弃可迁移性,专注于某个行业领域的发展?

2.4 去大公司当兵还是小公司当头

一切组织,除了带给你显性的收入之外,还会带给你一份溢价。在转换组织的时候,你要将这个因素也考虑进去。
当你进入IBM这样的公司工作,你所得到的收益并不只是体现在月薪和年薪
上,还有一份收益,是你所在的组织(公司)为你带来的溢价。当你准备跳槽,
对方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询问你的职业经历的时候,你会眉毛微微扬起,嘴唇略
动,缓缓吐出三个字母:IBM。你能这样自信、从容,是因为这三个字母为你戴
上了光环,而这顶光环会使行业内更多的企业愿意以更高规格的薪资待遇聘用
你。

一、现在溢价最高的公司是“酷”公司

要判断一家公司“酷”不“酷”,我们可以问自己这样的三个问题:
1.业务产品:这家公司的主要业务和产品是什么?我听说过吗?口碑如何?
2.客户:他们的客户都是哪些人?
3.核心团队:他们的核心团队背景如何?在这个领域做了多长时间?
拥有高口碑的产品和为高端客户服务的优秀团队就是“酷”公司的标志。

二、大公司、小公司的溢价在哪里

優點
大公司会接受系统化的培训,有种踏实感;而在
小公司能做更多的业务,能让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地发挥

缺點
大公司的工作多是流水线作业,一环扣一环,公司里的每个人都是螺丝钉,每个人都只负责其中的一个环节,这个范围非常有限
小公司就职稳定性比较差,可能会时刻面临公司散伙的风险。


因此,很多职场成功人士的做法是:大学毕业后先到一家大公司就职,用几年的时间做出成绩,拿到一部分红利,然后跳槽到一家小公司做某个部门的总监甚至合伙人。
经过几年的时间,
如果运气好,那家小公司可能会逐渐成长为一家大公司;
如果运气一般,它至少能保持原有的规模;
如果运气实在不好,小公司倒闭了,他们又会换到新的小公司重新开始,或者干脆自己创业。就这样,用大公司带给他们的溢价去小公司换取高级别的岗位。

这时候,问题来了,在一个行业里有那么多的小公司,到底哪一家更靠谱?
我们都不是神,无法一眼看出某家公司未来是否会迎来爆发性的发展。“酷”公
司的溢价来自它的产品和品牌,大公司的溢价来自它的平台和背景,小公司的溢
价来自哪里呢?

比较好的小公司就类似古墓派,虽然名气不大,但是掌门人很厉害;也类似桃花岛,虽然门派规模不大,但岛主是超一流大师,徒弟们个个身怀绝技。
那么,什么样的老板才是有能力的老板呢?
有能力的老板通常有这样几个特征:
1.经历丰富,拥有职场的成功经验;
2.手握一项或多项优势技能;
3.信守承诺。


2.6 跟对上司“吃肉”,跟错上司“吃土”

一、什么样的上司值得跟

1.成就动机强
2.能容人
3.真诚
4.跟你的价值观相近

二、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你应该“换掉”上司

1.出现屡次不兑现承诺的情况
2.当众侮辱下属的人格
3.故意剥夺你获得某种价值的权利

三、如何能快速了解你的上司呢

3.能力管理让能力长成一棵树,而不是一片草

3.1 识别能力认知偏差的三大陷阱

如果我们的职业和人生是一个名叫Life Online(人生在线)或者Career Online(职业在线)



1.第一种偏差:选错了参照物

这张图也可以看作职业能力变化曲线图:当你开始学习某项职业能力,你觉得自己只花了几十个小时就已经将它掌握了,实际上你知之甚少。当你继续学习,了解到更多的知识,你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你认为自己简直一无所知,却没有察觉到此时的自己已经进步了。接着,在你了解了更多,也见识了更多之后,通过比较,你会对自己产生两极化的评价——时而觉得自己是个高手,时而觉得自己还差得远。就这样,直到下一个阶段,你才开始对自己的职业能力有一个相对客观的认知。

在我们的职业发展过程中,这种由于选错参照物而造成的认知偏差,可能会误导你,使你采取一些错误的行动,从而陷入巨大的失望或者错过某些发展机会。
例如,某行政主管小T,缺乏做人力资源工作的经验且缺少相关的人脉,却自以为可以胜任人力资源工作,结果她冲动辞职后,两个月接连投出几十份简历,却没有接到一个面试邀约。想去互联网行业做产品经理的小S,专门找培训班进行了近半年的相关学习,却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不能胜任产品经理的职位,迟迟不敢投出简历。

2.第二种偏差:错误看待平台溢价

把平台带给他的溢价看作自己本身所具有的价值。

3.2 作品呈现:让客户认可的最好方式

作品,作为能力应用的结果,就是一件能够证明你的价值的东西。
如果你想证明自己擅长写代码,你的作品就是你写的程序。
如果你想证明自己擅长做设计,你的作品就是你做的图标、视频、音频等。
如果你想证明自己擅长做饭,你的作品就是你做的菜肴。
如果你想证明自己擅长讲课,你的作品就是你的授课视频。
如果你想证明自己善于思考,你的作品则可以是你写的文章。
将你的能力用作品展示出来,你就可以通过这个作品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评估。
因此,关于证明某项能力的方式,我建议:能变成作品的,一定要先变成作品。

另外,做出作品,也是帮助我们顺利完成职业转型的有效方法。

在现代社会,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类型:
1.实体作品
2.虚拟作品
例如,导演拍出的影片、设计师画的画稿和图纸、作曲者谱出的曲子以及写作者写出的文章和书稿。也就是说,虚拟作品的作者不一定是媒体人,他们可以是从事各种职业的人,他们只需要将他们的作品借助媒体的渠道展示出来。

一个讲故事能力很强的作家,会用他的文学作品来展示自己的能力,
而一个思考能力很强的企业咨询顾问,则会用类似于咨询报告这样的作品来展示自己的能力。咨询师可以用自己做咨询时录制的音频和视频作为他的作品来展示自己的能力,
程序员可以将他们写的程序代码作为展示自己能力的作品

请记住,要证明你的能力,
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你的能力用作品展示出来,能做出实体作品的就做出实体作品,不能做成实体作品的就通过写出来、画出来、拍出来等各种各样的方式,
放到微博、微信公众号、Git Hub(一个供程序员上传代码的平台)等媒体平台上进行展示。


3.3 评估自身能力的三大方法

并不是所有能力都能用作品来展示,在这一类能力中,比较典型的就是人际交往能力个人管理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包括组织协调、销售推进、管理领导、引导激励等多个方面的能力
个人管理能力则分为时间管理、项目管理、情绪管理等多个层面的管理。

针对这个问题,我给出三种解决办法

一、讲述成就故事

似TED的演讲:
1.当年我遇到一个境况,触动了我的某根神经。
2.我产生了一个想法。
3.我一步步实现了这个想法。
4.我很厉害。
5.台下的各位,你们也可以像我一样厉害。
「也许很多人会觉得,讲述了成就故事,似乎也很难凸显自身的能力」
如果仅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成就故事,是无法评估和展示你的能力的。
讲述成就故事的核心,在于描述细节
,我采取了以下几个步骤,并对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提问。

1.拆细

提问:
a.背景——这件事发生的背景是什么?
b.目标——你为自己制订了什么目标?该目标的完成期限是?
c.行为——为了完成目标,你具体做了什么?
d.结果——最终的结果是什么?
e.能力——你觉得这件事展示了你的什么能力?

将故事拆解得越细,就越能发现能够证明自己能力的地方。

2.比较

a.与他人比较
“假如换另一个同事来做这件事,会有哪些不一样?你觉得会在哪些方面
比他做得好?如果你的老板看到你的做法,他会觉得你的优势在哪里?”
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分析和展示自己的能力和优势,是职场上十分重要且有
效的一种证明自身价值的方式。因为,职场就是相互竞争的环境,只有证明自己
在某个方面比别人强,才能在竞争中获胜,取得更大的收益。

b.相似事件间的比较
“你在这件事上的做法与在其他与之相似的事件上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在
这件事上你运用了哪些特别的知识和能力?为什么你在这件事上取得了成功,
而在那些事上却没有?”

c.不同阶段的比较
“如果将这件事交给半年前的你来处理,会有什么不同?”

3.应用

提问:
1.你觉得,在这件事上你所使用的能力还能被用在什么事情上?
2.这类事件中有没有一些共同的规律?它们一般会在什么背景下发生?
3.用什么方法能让自己多做类似的事,取得更多的成功?
当你完成这三个步骤,你的成就故事就算挖掘得足够透彻了,相信你在这个
过程中一定已经发现了自己的能力和优势。

二、请别人“描述”你-「別人看到的都是潛意識的你」

你眼中的自己,与别人眼中的你可能有着巨大的差别。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眼中,很可能也有着巨大的差别:
一个网络红人,在她的粉丝眼里,她可能是女神;在她自己眼里,她可能是化了妆的小美女或者卸了妆的小姑娘;而在她的妈妈眼里,她可能是一个让妈妈有些头疼的女儿。


三、问自己一个问题

“假如你的上司说过段时间要提拔你,但是在这之前你得招一个刚从学校毕业的人,培养他,使他的工作能力达到你现在的程度。你觉得,你会招个什么样的人?你会教给他哪些工作技能?”

她很认真地想了想,说:“我得招个亲和力强、对人很真诚的人,他最好还能懂点技术。”于是,我在纸上记下了:亲和力强、对人真诚、懂点技术。
“然后呢?你会教给他哪些工作技能,让他达到跟你一样的状态?”我又问。
“做销售首先要懂产品,所以得先让他了解产品的相关知识。然后我会带他去见客户,教会他如何跟客户建立合作关系,了解客户的需求。此外,我还要教会他如何进行商务谈判、如何投标,最后,我还会教他如何了解竞争对手,如果他学完这些之后能在一年内谈成两笔订单就大功告成了。”她这样回答。
我接着在纸上记下:学习产品知识、学会跟客户建立合作关系、了解客户需求、学习商务谈判和投标、了解竞争对手。
“还有吗?”我接着问。她想了想说:“得能熟练使用办公软件,会用办公软件向客户宣传产品,效果会更好。”
我又在纸上记下: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宣讲产品。
当我再次问“还有吗”的时候,她回答说:“应该就是这些了。”
于是我把那张纸递给她,说:“喏,这些就是你的能力和优势。”

之所以称它为“伯乐之问”,是因为当我们问自己这个问题时,我们就赋予
了自己一个伯乐的角色,这时,我们会试着用一个伯乐的眼光去看待自己。这是
一个更加客观的视角,它会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的能力和优势。


3.4 新木桶原理,用系统优化你的能力

假设你在玩一款游戏,有两名武将供你选择,
他们的武力、智力、统御力、政治力、魅力五项能力的总分都是300分,在各项能力上,
武将A的分值配比是这样的:武力60分、智力60分、统御力60分、政治力60分、魅力60分,
V.S
武将B的分值配比是这样的:武力75分、智力60分、统御力95分、政治力20分、魅力50分,
你会选择他们中的哪一个呢?

我相信,大部分人会选武将B,因为他统御力高,可以率兵打仗,而武将A,各项能力都很平均,没有过人之处,也就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职场中的选拔与竞争也遵循着同样的规律。企业在招聘的时候,看重的是应聘者身上的“长板”,是应聘者所具备的优势技能赋予他价值,为他吸引企业的目光,获得职业发展的机会。事实上,历史上的很多名人都有明显的“短板”,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凭借自己的“长板”获得成功。

木桶原理,我认为要想让木桶的储水量达到最大,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要有一个坚固的桶底——你的一些基础能力必须达标。


其次,要有尽可能多的长板——你要具备一定的优势能力。 一專長
再次,要将长板和短板搭配组合,并用桶箍箍住,使之成为一个木桶——
你需要具备一个能力集合(系统),尽可能做到一专、多能。


如果用木桶原理来分析,一支球队要想获得比赛的胜利,就需要把握如下几个要点:
1.不存在特别明显的短板——球员们的基本能力要达标。
2.在某一个或几个环节占据优势——在盘带、防守或者传接球等一个到多个环节达到较高的水平。
3.球员们配合默契——合理的配合使每个球员的优势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整支球队成为一个运行良好的系统。
4.找到自己的主场——在主场比赛能够增强球员的信心,促进球员建立积极的比赛状态。



4.支持系统资源和能力迭代升级,加速变现

4.1 你在职业转型道路上的瓶颈是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在职业转型道路上的瓶颈就是资源的匮乏。

4.2 你的资源经得起盘点吗

我们可以把一个人所拥有的资源分为显性资源隐性资源两类。

显性资源主要有三类。
1.财产资源
财产资源又可以再分为:存量财产和增量财产。

存量财产是当前你已经拥有的财产,比如房产、股票、车辆、奢侈品、黄金等。

增量财产是需要你前期投入,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才能得到的财产,它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和阶段性。你通过工作挣得的收入、通过投资赚得的收益,都属于增量财产。

财产资源=存量财产+增量财产×时间周期(2年)

2.人脉资源
客观上将人脉资源分为内部人脉和外部人脉两类。

内部人脉广,意味着你在公司或行业内有很多可以产生业务关系、交换关系的人,工作起来如鱼得水,工作的舒适度高,你会有更多的自尊和自信。

真正能够成为你进行职业转型的助力的是外部人脉。外部人脉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你的视野、转行可能性和跨行业融合度的高低。

我们还可以把人脉资源分为强连接人脉和弱连接人脉。
弱连接人脉,是指那些跟你的强连接人脉相比,与你相交尚浅的人。不过,即使是这种弱连接人脉你也不能小看,有时候,它能够通过为你做职业引荐,介绍可靠的职业领路人,提供有效的行业信息等方式,让你在职业转型时拥有“更进一步”的可能。

第一步,查看你的微信通信录。
第二步,想一想,这个通信录里有多少人是可以马上和你在微信中进行有效对话的。最基本的衡量标准是,如果你给对方发送一条微信消息,对方马上知道你是谁,并给予回复。而与此同理,如果是对方给你发送消息,也能够马上知道对方是谁,且给予回复,就可以说你们是彼此的人脉资源 (Shu分享更多搜索'雅书)。
第三步,将你的人脉资源做一次分类,分成内部人脉和外部人脉两类。
第四步,将你的人脉资源再做一次分类,划分出强连接人脉和弱连接人脉。
3.时间资源
时间资源,也就是你所拥有的每一天。很多时候,你之所以会困惑、迷茫、焦虑,归根结底是因为你意识到自己的时间资源的有限性。

这类困惑常常会通过以下这些话题的形式表现出来:
(1)如果在25岁之前不做,日后就会后悔的10件事是什么?
(2)人活到30岁时,是应该追求稳定还是应该追求梦想?
(3)30岁的女生,到底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哪儿?升职,还是生娃?
(4)35岁面临公司裁员时,该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方向?
(5)40岁面临中年危机时,要如何应对?

当然,我们都知道,上述情况只是一种假设,在短期之内,人类的寿命还无法延长到那个程度。为了缓解焦虑,摆脱困惑,我们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时间资源的管理。
进行有效的时间管理的第一步是盘点你的时间资源。你需要问自己两个问题:
(1)我的时间都是怎么花掉的?
(2)我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有多少?







你还有两项重要的隐性资源。
1.健康资源

2.家庭关系资源

4.3 如何让资源和能力快速迭代升级

美国的《新闻周刊》在2000年进行了一次评选,评出了最近一千年影响世界的40位智慧名人。其中,有三位中国人入选,一位是毛泽东,一位是成吉思汗,还有一位你可能想不到,是左宗棠。左宗棠是中国晚清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说到左宗棠,就不得不提到他晚年收复新疆的事。1867年,“中亚屠夫”阿古柏在清朝的回疆地区建立“洪福汗国”, 1870年,阿古柏控制了整个南疆和北疆的部分地区。1875年,为避免版图分裂,清朝廷下诏授左宗棠以钦差大臣职务督办新疆军务,择机出塞平定新疆。考虑到国库空虚,为了紧缩军费开支,左宗棠针对此次战役提出了“缓进速决”的作战策略。所谓“缓进”,就是不急于进军,先着眼于治军;所谓“速决”,就是说此次作战须速战速决,尽早收兵。开战前,他用了一年半的时间筹措军饷、积草屯粮、整顿军队,全面提升军队的作战能力。为了筹措军费,左宗棠于1874年至1881年间先后向洋商借款1375万两,向华商借款846万两。为了打造一支战斗力极强的西征军,他还规定,凡是不愿出关西征的士兵,一律给资,遣送回籍,
不加勉强。1876年,在左宗棠的带领下,这支精兵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领土。1881年,清朝廷与沙皇俄国订立《中俄伊犁条约》,收回了伊犁九城及特克斯河流域一带的领土。
只要稍加分析,我们就能知道,这次战役从筹备到结束,经历了几次“资源—能力”的转换。首先,左宗棠在战前筹措军费,这些军费就是作战的资源。之后,他用这笔军费打造了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队伍。这支队伍凭借顽强的作战能力收复了疆土,为清朝廷收回了宝贵的国土资源。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的职业生涯也是一个“资源—能力”的转换过程。
「小时候,父母花钱和时间帮助我们上好的学校,跟随好的老师学习知识,经过长时间学习,我们个人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从而考上好的大学。这是将父母的金钱和时间资源,转变为自己的能力的过程。」

进入好的大学之后,我们自然拥有了同学和校友这一重要的人脉资源,这是个人能力向人脉资源的转换。

等到我们大学或研究生毕业开始工作时,我们通过工作赚取金钱,这是个人能力向金钱资源的转换。

当我们有了金钱资源,我们可以花钱参加各种教育培训,这是金钱资源向个人能力的转换。

当我们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我们会认识更多的人,积累更多的人脉,这又是新一轮的个人能力向人脉资源的转换。



1.高资源—高能力

如果你的情况属于矩阵中“高资源—高能力”象限,那就意味着你在职业转型过程中是游刃有余的,转型的道路相对顺畅。对处于这个象限的人,
我的职业规划建议是:从心。跟随内心的想法而行动


我的一个朋友小嘉,三年前在某家媒体做编辑,后来在一次个人出国游之后,她将这次出游经历写成了一本书,非常畅销,卖出了几万本,为此她开始纠结是否要转型去旅游行业。我利用一顿午餐的时间为她做了一次咨询,经过评估,我了解到她在当下那个阶段吃穿不愁,没有房贷压力,尚未成婚,且没有催婚压力,通过书的出版和过去的编辑工作经验积攒下不少旅游领域的人脉资源,她的资源部分可以打7~8分,属于拥有高资源的类型。此外,她的写作能力很不
错,精通摄影,且有一定的公关能力,所以能力部分可以打8分,属于拥有高能力的类型。因此,我建议她大胆跟随内心的想法,去做旅游行业。咨询结束后她又写了一本书,之后辞职创业,做了一家旅游行业相关的小型媒体,风生水起。小嘉就是拥有高资源、高能力的一个典型。

对于这种拥有高资源、高能力的人,有一忌:忌“贪心”。许多拥有高资源、高能力的人,在转型中“将一手好牌打烂”,究其原因往往是想要的太多。


2.高资源—低能力

“我在一家事业单位做行政,月收入4000元,上班时简直闲得发慌,回到家孩子有老人帮着带,我觉得自己简直一无是处。我想换个工作,获得成就感,实现自己的价值。”
从这段叙述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这位来访者就是典型的“高资源、低能力”的类型。这种类型的人往往业余时间充沛,家庭关系还不错,财务上也比较自由,资源方面的得分能有7~8分,但是在职场上一直碌碌无为,在“温水煮青蛙”中,他们的能力也逐渐退化了。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可能会贸然裸辞辞职后会先休息几个月,然后开始海投简历,但是等待他们的往往不是什么好结果。因为能力和经验不足,他们的简历大多会被人力资源经理筛除,这时,他们的境地就变得更加尴尬了。

他们之中还有一部分人会选择继续混日子,因为拥有足够多的资源,生活无忧,所以他们即便碌碌无为却也只是偶尔地抱怨一下,并不会采取行动。

高资源而低能力,对于这种类型的人而言,职业转型的最佳做法就是用资源换能力,把资源花在提升能力上。也就是说,利用自己所拥有的钱、时间和人脉来学习所要进入的新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在此期间,尽可能做出有一定水准的作品。


3.高能力—低资源

“我是一个北漂的高级程序员,做了5年JAVA开发,月入3万元,刚买房,月供小两万,房子在东南郊区,每天坐地铁上下班共需花费4个小时。工作强度是典型的996(早9点上班,晚9点下班,每周工作6天),周末回到家,根本没有心情干别的。我烦透了这样的生活,但又不知该怎么改变。”

"缺乏時間資源"

 他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新知、扩展人脉,这就增加了他进行职业转型的难度。

要改变这种状态,最好的办法是:平衡变现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所拥有的各项资源的数量是不平衡的,所以我们应该学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某些资源“变现”,用以弥补另一些资源的不足,

这时,他需要对这两种资源做出取舍:少赚点钱,空出一些时间,或者用钱换时间。当意识到时间资源的重要性后,他做了如下调整:
第一,搬到公司附近居住,节省通勤的时间。
第二,加入一些产品开发相关的社群,通过向社群成员分享知识和经验,扩展人脉,谋求新的发展可能。
对于“高能力—低资源”类型的人而言,也有一忌:忌“执念”。这个类型的人,往往容易过分看重某项资源,进而限制了自身发展。

4.低能力—低资源

对于“低能力—低资源”类型的人而言,破局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集中所有资源,打造核心能力。只有具备核心能力,接下来才会有更多发展的可能。
我的一位来访者小方,大专毕业后先是在家乡的一家工厂里做了5年月薪2000元的质量检测工作,然后来到北京进入美发行业,从洗头工做起,一直干到后来的月入5000元。这时,他萌生了回到家乡的工厂工作的想法,心中犹豫不定,于是找我咨询。谈话间,我发现小方虽然不善于表达,但是在学手艺方面进展很快,所以我建议他先去美发学校进修,提升美发技能之后,到大城市里的高级发廊做美发师。这期间,小方需要在积累资金的同时了解美发行业的运作方
式和发廊的经营方法,等他做到“创意总监”(高级美发师)的职位,月薪达到8000元时,他就完成了从“低能力—低资源”象限到“高能力—低资源”象限的进阶,对于“低能力—低资源”类型的人同样有一忌:忌“无助”
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习得性无助”。由重复的失败或惩罚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状态就是习得性无助。




5.多维选择 如何做决定,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5.1 帮你做决定的公式

好工作=高胜任力×高意愿度×高商业价值。

1.胜任力

要想评估自己对某项工作的胜任力需要做两件事:
首先,了解这项工作的工作要求。
其次,看看自己的能力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这些要求。


2.意愿度

,你越能在一份工作中找到全情投入的感觉,那就意味着你对这份工作的意愿度越高
拿涵盖了解客户和产品、邀约客户、建立关系、业务谈判、跟踪服务等的销售工作来说,如果一名销售人员很享受销售工作的某一项或者几项工作任务,那么,在从事销售工作的过程中,他接到此类任务的次数越多,他对销售工作的意愿度越高

3.商业价值
如果简单用是否能赚很多钱来衡量商业价值的多寡,似乎不够完备。

在这里,我要给出一条衡量标准,一项工作的商业价值的高低,通过从事该项工作的人群中高收入者的数量来体现。


由此,我们可以对不同的工作的『商业价值』有一个直观的判断
比如,
建筑工人的商业价值较
程序员的商业价值较
小说写手的商业价值不如新媒体内容运营者和广告文案策划者的商业价值
行政人员的商业价值不如人事专员

好工作=高胜任力×高意愿度×高商业价值,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知道,一份好工作是三个要素的组合。那么这三个要素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在我看来,
胜任力是基础要素,意愿度是增值要素,而商业价值则是环境要素
首先,“意愿度”本身并不是一个稳定的因素 見5.2

1.胜任力
胜任力是指你能够胜任这份工作、满足这份工作的要求的程度。

2.意愿度
意愿度主要指的是你对这份工作的投入程度,这种投入是一种享受工作的过
程的状态。换句话说,你越能在一份工作中找到全情投入的感觉,那就意味着你对这份
工作的意愿度越高。- 心流

3.商业价值
商业价值是什么?如果简单用是否能赚很多钱来衡量商业价值的多寡,似乎
不够完备。要知道,做一名绘本画家可以赚很多的钱,但是绘本画家的商业价值
明显低于广告设计师、程序员和新媒体运营者。

我们该如何运用这个公式选择职业呢?具体的操作步骤分为以下几步:
第一步,列出所有自己可能去做的职业。例如前面提到的那名程序员,他是我的一位咨询客户。他所列出的职业有:程序员、产品经理、设计师、程序员培训师、公务员、证券分析师、理财顾问、人力资源专员。
第二步,以10分为满分,对上一步所列的各项职业进行打分。自我评估自己在胜任力和意愿度两项上的分值,根据对各项职业的基本了解评估商业价值的分
值。
第三步,排除胜任力过低的职业,将剩余的职业的三个分值相乘,算出总分。
第四步,按照总分从高到低的顺序列出排名前三位的职业:程序员、产品经理和程序员培训师。
第五步,跟随内心,从上一步所列出的三个选项中任选一个。



5.2 用故事引出内心的想法

5.2 用故事引出内心的想法
一提到做选择,大多数人思考的是如何做理性的选择,就连做职业选择也有上一节提到的“好工作=高胜任力×高意愿度×高商业价值”这个公式可供参考。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完全理性地选择职业不太可能实现。
首先,“意愿度”本身并不是一个稳定的因素,它可能会受到外界影响而发生变化。比方说,起初,你做文案工作的意愿度是八分,后来有一天,你偶然看到一篇文章,文章中提到文案工作的特点是“客户虐我千百遍,我待客户如初恋”。看到这里,你心里有些害怕,于是你做文案工作的意愿度瞬间从八分降至七分,如果你的意愿度时高时低,你该如何继续运用公式进
行理性的职业选择呢?
因此,我认为,在选择职业这件事上,我们可以参考公式,理性地计算和谋划,但是也要倾听自己内心的想法。那么,要怎样获悉自己内心的想法呢?


在这里,我教大家一个办法。曾经,我的一位在国企做互联网运营工作的来访者,他对在国企的工作有些厌倦,于是向几家互联网行业的民营企业投递了简历,他通过了其中一家的面试后,来向我咨询是否应该辞职去那家公司工作。
通过进一步交谈,我了解到,这位来访者所在的那家国企正在往互联网运营方向发力,他所负责的项目也已经得到公司的重视,而他通过了面试的那家创业不久的民营企业,在行业内的口碑很不错,当时已经完成B轮融资,如果他去那家公司工作,他的月收入将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10%。在这种情况下我意识到公式的测算并不能帮助他做出最后的决定。
選擇那個 ‘最坏的故事’,的结果你更能承受的
“现在有两个选项摆在你的面前,无论你选择其中的哪一个,都将续写一个新的故事。
以留在国企为选项A,去民营企业为选项B,你设想一下这两个选项三年后的走向,为这两个选项各构思一个‘
最好的故事和
最坏的故事’。”
A=國企  B=民營
选项好A是这样的,我所负责的项目进展顺利,得到了部门领导的重视,然后我晋升了一级,开始带一个有三四个成员的小团队,收入也有了一定增加,每天过得很充
实。”

选项壞A是:领导对他的工作不满意,公司对他所
负责的项目采取冷处理,温水煮青蛙似的日子一天又一天地过去,他的能力没有
明显地提升。他开始后悔,想着如果当初选择跳槽,没准会有所成就。

选项好B,他的构思是这样的:“那时我已经晋升为运营部经理,对行业内的新闻有很敏锐的直觉,开始策划很多活动,负责一个微信公众号和几个其他形式的媒体,用户快速增长,我拥有了广阔的人脉网,收入提高了很多……”

选项壞B”是:初创业的公司工作强度很大,自己忙忙碌碌
却也没有做出多大的成就,公司最终创业失败,日子很是煎熬。

他盯着那张已经画着表格的纸看了一会儿,先是回答更喜欢选项A,然后又改口说更喜欢选项B,犹豫不决。这时,我又问他:“那两个‘最坏的故事’,你觉得哪一个的结果你更能承受呢?”然后嘱咐他认真思考,一定要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一阵沉默之后,他告诉我,他的答案是选项A。如此,关于到底要不要跳槽,他心中也已经有了答案。

1.做比较的方式更加合理
是该留在国企,还是去某家民营企业?很多人都曾为这个问题纠结。他们心里有两个小人,一个说:“在国企待的时间长了,容易磨灭工作热情,能力提升得也慢,一点成就感也没有。”另一个小人说:“你得了吧,你以为在民营企业的日子好过啊!高收入都是用加班换来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两个小人吵得不可开交,最终也没吵出个结果。
其实,这种争论之所以没有结果,是因为他们拿选项A的益处跟选项B的弊端做比较,这种比较方式,当然分不出高下。
而通过构思故事,将坏故事与坏故事比较,好故事跟好故事比较,才能做到两害相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
2.讲故事的方式,更能营造体验感


5.3 什么情境,不做选择才最好

。其实,不做选择不是不可以,但是你要记得评估‘不做选择’这个选项的利弊,看看如果自己不做选择,还可以做点什么。”说完,我在那张纸上又增加了一个选项,叫“不做选择”。

人生最大的悲剧不是做错选择,而是不做选择。”在此,我想要告诉大家,这句话不一定是对的,因为大多数观点、策略和行为都没有绝对的对错、好坏可言,所谓的对与错、好与
坏,都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才成立的。实际上,我们可以把“不做选择”看成一种“等待”


在什么情况下,不做选择是最好的选择呢?

1.在没有充分考虑负面因素的时候,不做选择

常常有人邀请我合伙创业,他们中有一些人的创业故事十分诱人,推出的创业项目能够让我一展所长,使我有很高的意愿度。根据我在本章第一节提到的“好工作=高胜任力×高意愿度×高商业价值”这个公式,有一瞬间,我的脑中只有一个声音:“这是一个机会,抓住它!”
但是,我知道自己也许陷入了“证实偏差”,我之所以觉得它是一个机会,仅仅是因为我只接收了它可能是一个机会的信息,而忽略了它可能是一个陷阱。
“机会”与“陷阱”常常只有一线之隔。

2.在情绪高涨的时候,不做选择


5.4 这个方法,让你兼得鱼和熊掌

来访者老张,在一家国企做研发,管理着十个人的团队,他对自己的工作感到很厌倦,觉得自己没有得到成长。这时,他的一个跳槽到民营企业的前同事告诉他,他们的公司已经进入B轮融资阶段,正需要一个负责把控技术的经理,这个职位收入高,有成长空间,但是工作强度比较大。
在咨询过程中,我用我在本章的前几节里讲到的方法帮他做了分析。我用我在本章的前几节里讲到的方法帮他做了分析。他思来想去,虽然最终决定继续留在国企,但是心有不甘,担心自己错过了一个成长的机会。


很多人在做选择时陷入一种误区,想当然地认为,如果选了熊掌,就全然得不到鱼的好处了。实际并非如此,即便选择了选项A,放弃了选项B,但是我们依然有可能通过一些行动,将选项B背后的一部分价值补偿给自己

我们做其他的选择时,也可以借用这种点菜的方法。
第一步,选主菜
我的一位来访者是个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他之所以找我咨询,是因为觉得读博士赚不到钱。虽然有不少企业来找他做工程师,但是他还是想把博士读完,纠结中不知该如何处理。
我知道他希望我帮助他选主菜,于是我问他读博士背后的价值是什么,他说是持续地学习和探索。然后我又问他,对他来说,持续地学习和探索与赚钱,哪个更重要,他的回答是:“赚钱,我刚结婚,读博士赚的这点钱没法养家。”聊到这里,我知道他选的主菜是去工作赚钱。


因此,我对他说:“你要是选择去工作,就一定要选一个能发挥你的能力的、赚钱多的地方。”这是在帮他把主菜选准

过了些日子,他已经在一家进入A轮融资的公司做技术总监,收入不低的同时还拿到了一部分股权,据他分析,公司此次融资成功的可能性很大,到时他的身价也会随之提升。这时,他再一次找到我,问我:“我的那个博士学位该怎么办?”
我知道,这一次,他是希望我帮助他选副菜。
我问他:“你现在负责的技术,跟你读博士时的专业有一致的地方吗?”“有项核心技术,就是我读博时的专业涉及的部分。”他说。我又问他,“那么如果要你在工作的同时,还能做到持续学习,你会怎么做?”“我会尝试为这项技术申请专利,并且把我的工作看作一个实践案例,没准
可以写一篇能够被EI收录的论文。等工作两年后,看能不能回去把博士读完。”他这样答道。
如此,他的副菜也选好了。


6.行动改变
运用模型实现从容转变

6.1 “改变-递进”模型:你以为改变是一蹴而就的吗

长大后我们才知道,故事里多半只展现了他们改变世界时的开始和结果,而省略了改变过程中所经历的多个层级的变换。
改变是一个多阶段的递进过程,它的发生遵循“改变—递进”模型。我们不妨以“瘦身”为例,作为看客,你会看到很多人瘦身前后的身材对比照,你感到惊奇:“短短半年,他们是怎么少掉数十斤的?”
此时,你看到的是“结果的改变”。
那么,他们是怎样实现这种“结果的转变”的呢?
通过进一步了解,你会知道,他们在瘦身期间采用了健身、控制饮食等方法,这些行为也是一种转变,是“行为的改变”。
是什么促使他们产生“行为的改变”的呢?这种“行为的改变”的动力是
什么?
如果与那些瘦身成功者闲聊,你可能会了解到这个动力来自这样几个观点:
1.如果继续胖下去,我将面对更严重的后果,比如罹患重大疾病。
2.我无法接受那样严重的后果。
3.我认为经过努力,我是可以改变这个局面的。

分析到这里,我们不妨再深入地问一个问题:他们的这一系列观点、信念又是怎么产生的?
我发现几乎所有的瘦身成功者在发生“信念的改变”之前,都曾有过如下经历:
1.看到讲到瘦身经验的文章;
2.看到自己的某个朋友通过改变饮食习惯逐渐变瘦,通过健身练出了人鱼
线;
3.看到某个纪录片讲述一个胖子如何罹患心脑血管疾病最终半身不遂;
4.看到镜子里很丑的自己;
5.购买保险时,由于超重而被索要更多的保险费;
……
正是这些“认知的改变”使他改变信念的。
改变分为四个步骤:认知改变、信念改变、行为改变和结果改变。


由此,我们知道导致“认知改变”的往往是两个因素:1.主动认知;2.偶发事件。
咨询的过程中,我建议他去做UI设计,因为我知道在当时UI设计的市场需求旺盛,他只需学习半年,就能获得月薪七千的工作,如果坚持学习,两年后他的月薪可以达到两万。咨询结束后,他用一周的时间去寻找UI设计相关的课程、论坛和QQ群,然后开始学习UI设计;半年后,他进入一家公司做UI设计工作;两年后,他成为一名在二线城市里技术过硬的UI设计师,我们至今还保持着联系。在这个案例中,这位客户先是偶然看到我在一个论坛上写的职业规划相关的文章,了解到我是一个咨询师,然后他主动找我咨询。通过咨询,我增加了他的认知,使他看到了新的职业发展路径,从而改变了他的信念(想要从运维领域跨越到UI设计领域),触发了他的行动(开始学习UI设计),并最终改变结果(成为一名UI设计师)。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总结出让“认知改变”和“信念改变”发生的方法:
首先,去看到更多的人和事,主动增长见闻、吸收观点、扩大视野。然后,打破旧的认知,建立新的认知,形成新的信念。


6.2 “发散—聚焦”模型:你以为专注就能成功吗

在日本,流传着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日本近代两位一流的剑客,宫本武藏和柳生又寿郎。当年,又寿郎拜武藏为师,学习剑道,两人就如何成为一流剑客这个问题有过一段对话。
又寿郎:“师父,以我的资质,要练多久才能成为一流的剑客?”
武藏:“最少也要十年吧!”
又寿郎:“啊,十年太久了,如果我加倍苦练,多久可以成为一流的剑客呢?”
武藏:“那就要二十年。”
又寿郎一脸狐疑:“如果我日以继夜地苦练呢?”
武藏:“那你根本不可能成为一流的剑客。”
又寿郎非常吃惊:“为什么?”
武藏:“要当一流剑客的先决条件,就是必须永远保留一只眼睛注视自己,不断反省自己。现在,你的两只眼睛都盯着剑客的招牌,哪里还有眼睛注视自己呢?”
又寿郎听了


又寿郎听了,满头大汗,当场开悟,终成一代名剑客。
在这个故事里,武藏所说的“永远保留一只眼睛注视自己,不断反省自己”其实就是指“聚焦”,将注意力放在自身,而相对的,另一只眼睛则用于“发散”,察看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


通过给多位职场人士做咨询的经历,我发现职业韧性强的人,会根据自己的状态来选择什么时候“发散”,什么时候“聚焦”。当他们感到倦怠时,他们会开启“发散”模式。因为倦怠,通常意味着他们已经对当前的工作内容非常熟悉,得心应手,这时,他们会四处探寻,参加各种
活动,获取新知。当他们感到焦虑时,他们会开启“聚焦”模式。因为焦虑,通常意味着他们
在当前的工作中遇到挑战,这时,他们需要集中注意力解决问题

在生活中,如何实现“聚焦”和“发散”?
著名的日本服装设计师山本耀司说:“‘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这才是自我。


由此可见,聚焦,需要通过发散来实现。我们通过品尝各种口味的食物,来确定自己的偏好;通过聆听各种风格的音乐,来确定自己的品味;通过跟各种各样的人交往,来确定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


6.3 “扩张—跳跃”模型:你是如何被“跳出舒适区”毁掉


在心理学中,人们对于外界的认识分为舒适区、拉伸区(也称学习区)和恐慌区三个区域。

舒适区:我们对这个区域里的人和事非常熟悉,做起事来也得心应手,在这个区域里,我们感觉很舒适,但是能够学到的东西很少,进步缓慢。
拉伸区:这是一个我们很少涉足的区域,里面充满新奇的事物,在这里我们可以充分地锻炼自我,挑战自我。
恐慌区:顾名思义,这是一个会让我们感到忧虑、恐惧的区域,在这个区域中的事物使我们不堪重负


我的一位来访者小刘就是受到这个概念影响的人之一。小刘曾经在一家国企从事了八年电力工程师的工作。入职第一年时,小刘是很辛苦的,她每一天的工作都围绕画图纸、察看施工现场而展开,但是后来做得多了,这些工作对于小刘来说轻车熟路,她并不觉得辛苦,只是感到有些厌倦,更何况她的收入自她入职的第三年起就几乎没再增加过了,她看到很多金融行业的朋友都收入颇丰,小刘很是心动。后来,在“跳出舒适区”这个概念的鼓动下,小刘接受了一个朋友的邀请,从国企辞职,进入一家理财公司做起了电话销售。可谁知道,噩梦就这样来了,小刘入职两个月仅仅做成了一单业务。大家都知道,销售工作的薪水是按照“底薪+提成”的方式支付的,所以,仅做成一单业务的小刘两个月来只能领到微薄的薪水。到了入职的第三个月,小刘还是只有两名客户,这时,她内心的焦虑感达到顶峰。回想起从前做电力工程师的时候,收入不算太高,自己也还可以接受,虽然也有忙到双脚不离地的时候,但是到了周末总还可以看看电影、逛逛淘宝,对比现在的生活,小刘有些困惑,难道自己要回去继续干老本行吗?可
是她真的已经烦透了那种每天画图纸、察看施工现场的日子,原本是想“跳出舒适区”,做更好的自己,真的跳出来了,怎么反而过得更难受了?
事实上,小刘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个例,我在做咨询的过程中经常遇到与她相似的案例,

小刘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她“跳出”舒适区,直接进入了“恐慌区”


其实,我认为比“跳出舒适区”更好的辦法是“扩张舒适区”。
如果你对现在的工作不满意,想转型到新的领域,从事新的工作,你不必马上辞职,你可以先做一些功课,通过阅读该领域的相关书籍、进入该领域从业者的社群等了解这份工作到底是什么样,然后通过参加学术沙龙、付费培训等提升自己在这个领域的知识技能,扩展相关的人脉。


那么,是不是直接采用“跳跃”模式就一定不行,我们想要跳出舒适区就必须先采用“扩张”模式呢?


在这里,我要讲一个真实的故事。20世纪90年代,有一位在我国一所著名学府任教的大学教师,他原本计划出国留学,却不想赶上了美国颁布限制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的政策。留学计划破产之后,这位老师开始在校外办辅导班赚取课时费,后来,这件事被他任职的学校知道了,校方认为他的这种私自办学的行为严重影响了教学秩序,对他做出了处分。
熟悉这个故事的人都知道,后来,那位教师从学校辞了职,再后来,他创办
了一个全国知名的教育培训品牌。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俞敏洪。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直接跳出舒适区也是可行的。
在下面的两种情况下,我们应该选择直接“跳跃”,而不是先逐步“扩张”。

1.“扩张”模式遭遇客观条件阻碍
上文中的俞敏洪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一开始,他采用“扩张”模式,一边做大学教师,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开设校外辅导班,却没想到遭到了校方的强烈反对。在这种情况下,采用“扩张”模式显然已经行不通了,于是,俞敏洪选择从学校辞职,直接跳出舒适区,全身心地创建自己的培训学校。
2.已然“跳出”舒适区,进入“恐慌区”
句话叫“置之死地而后生”,意思是面临困境时,如果你事先断绝了自己的退路,你就会全力以赴,取得成功。直接从“舒适区”跳到“恐慌区”的人,无异于将自己置于“死地”,此时不如放手一搏,迅速投入战斗,竭尽全力之后,或许能在“恐慌区”中开拓出一片新的“舒适区”

我的一个朋友,是一位专门为图书设计封面的设计师,在成为设计师之前,她是图书行业的一名优秀的策划编辑,曾经策划出版了不少好书。一开始,出于对设计图书封面工作的喜爱,她一边做图书策划,一边免费帮别人做封面设计,慢慢地,她设计的封面得到不少出版社的认可,每为一本书设计封面,她就能从中赚取一两千元的设计费。这时,她是用“扩张”策略一点一点地扩张自己在图书封面设计领域的舒适区。
后来,越来越多的出版社邀请她为他们的图书做封面设计,她有些忙不过来,考虑到如果辞去策划编辑的工作,全职做封面设计,自己将很快在圈内建立起个人品牌,她果断地辞了职。这时,她是使用“跳跃”策略,从图书策划的舒适区,跳到了图书封面设计领域。
为什么一开始要用“扩张”模式,而后来要用“跳跃”模式?因为一开始采用“跳跃”模式的时机还不成熟,她需要先用“扩张”模式积累口碑,到后期,她的图书封面设计能力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时机已经成熟,她就需要采用“跳跃”模式一举建立个人品牌,扩大职业影响力。



7.实战问答

怎样用一个小时探索一个职业

我们探索一个全新的职业的目的,不是要像行业研究员一样,撰写一份深度的行业分析报告,而是要去了解这个职业的真实面貌,从而确定自己是否愿意从事该职业,如果愿意,自己需要做哪些准备。
探索的过程中,你要问自己下面六个问题:
1.这个职业具体是做什么的?
2.从事这个职业的人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3.这个职业有哪些有价值的、吸引人的地方?
4.这个职业存在哪些风险和弊端?
5.缺乏工作经验的人怎样从事这个职业?
6.这个职业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此外,你还可以就个人需求再多问几个问题,比如:这个职业的平均收入是多少?这个行业里的龙头企业是哪一家?这个职业当前的市场需求有多大?
具体的探索渠道有两个,一个是招聘网站另一个是问答网站,通过这两个渠道,你只需花一个小时就能完成此次探索。


1.利用招聘网站

第一步
工作年限在五年以内的求职者,搜索当前浏览量最大的大众招聘网站
已经成为高级业务人员或管理人员的求职者,搜索当前浏览量最大的具有猎头性质的招聘网站

第二步点击网站首页上“职能(职位)”“行业”或相关字样,选择自己想要探索的行业和职业。
第三步,在行业和职能列表中勾选自己感兴趣的项目。
第四步,根据工作地点(城市)进行搜索,大致了解该行业内各职位的薪资、工作内容和任职要求。
第五步,选取某个自己感兴趣的职位,进一步了解不同的公司对该职位的工作内容描述和任职要求。
在了解的过程中,询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1)以10分为满分,对于完成该职位的工作内容我的意愿度能得几分?
(2)在该职位所包含的多项工作任务中,有哪几项是我曾经做过的?以
10分为满分,我的完成度能得几分?
(3)以我当前的能力和经验,能够满足任职要求的百分之几?
(4)以10分为满分,我的资历与该职位的匹配度能得几分?
第六步,将自己了解到的职位信息和对自己的评估结果写入一个专属文档。


2.利用问答网站

第一步,打开当前浏览量最大的问答网站,在搜索框里输入自己想要了解的职位名称,搜索框下将自动弹出这个职位相关的提问,点击提问,即可获取答案。

第二步,将答案中的重要内容收录到专属文档里。


如果你还想对某个职位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可以将想要了解的内容做成列表,然后借助一些App约见经验丰富的业内人士进行付费咨询。
部分招聘网站与问答网站:
(1)www.zhaopin.com
(2)www.51job.com
(3)www.lagou.com
(4)www.liepin.com
(5)www.zhihu.com
(6)www.zaih.com





毕业生非专业就业如何实现

很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问我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我现在学的不是未来我想干的专业,我能不能一毕业就转行呢?”
从近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数据来看,进入职场的头三年内,有近乎50%的人选择了转行,而针对一些不好就业的专业,它们的毕业生选择转行的概率甚至有90%之多。
所以,大学一毕业就转行是完全可行的。那么,具体的操作步骤是什么呢?
首先,了解和分析哪些职业能够接纳非本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
医疗、司法、环保、工程机械等专业性较强的职业很少接纳非本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对于想要转行从事这些职业的学生,我建议你们先去读这些专业的研究生,然后再择业。
在下面两个表格中,我分别对热门行业和热门职能接纳非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可能性做了评估,以供大家参考。




其次,在校期间做出相应规划。
如果你想要从事的职业拒绝接纳非本专业毕业生就业,那么,在校期间你需要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准备转专业读研。
如果你想要从事的职业能够接纳非本专业毕业生就业,那么,在校期间你需要制订相应的实习计划,准备进入目标行业实习。
最后,将规划落到实处。

如果对当前的工作感到不满意,如何判断要不要坚持干下去

我们工作到底为了什么?
根据我做咨询的经验,人们之所以工作,无非为了获得以下五项价值:
1.成长:即个人成长,也指个人能力的提升。
2.名利:即名位与利禄,也就是得到更高的声望和财富。
3.安全:也可以理解为“稳定”,换句话说就是,不需要面对大幅度的工作变动,不用每天担心自己被裁员。
4.归属:即归属感。
5.理想:意指能够帮助自己实现理想。
如果你对当前的工作感到不满意,一定是这五项价值中的一项或几项不能得到满足。

至于是否要坚持干下去,首先,要搞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你是否能够胜任这份工作
如果不能胜任,那么你显然无法坚持干下去;
如果能够胜任,那么你需要使用“过去—现在—未来”模型进行评估。

一、对“过去”的评估

你需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当初选择这份工作主要是为了追求什么?如果要将成长、名利、归属、安全和理想按照重要程度进行排序,你当初的排列顺序是怎样的?
2.以10分为满分,入职半年后,你对于这份工作所给予的五项价值的满意度分别是几分?这样评分的理由分别是什么?
2.以10分为满分,入职半年后,你对于这份工作所给予的五项价值的满意度分别是几分?这样评分的理由分别是什么
3.是这份工作所提供的哪项价值让你坚持干到现在的?    安全,否則我會創業失敗時立刻去找其他公司

價值

 滿意度

 說明

 安全

 10

鐵飯碗 

 名利

 8

 有存到錢

 歸屬

 6

 有被需要 

 成長

 4    

 做的事情太像行政沒價值

 理想

 4

 由於存到錢,可以為想要的人帶來安全感


二、对“现在”的评估

你需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以10分为满分,此时此刻,你对于这份工作所给予的五项价值的满意度分别是几分?这样评分的理由分别是什么?
2.在分值上,对于“现在”的评分与对于“过去”的评分有什么不同
3.如果要将成长、名利、归属、安全和理想按照重要程度进行排序,此时此刻,你的排列顺序是怎样的?在这五项价值中,这份工作在哪一项上给予得最少?
4.如果总分是35分,你会为各项价值分配多少分值?


 價值                                     

滿意度 

 說明

 安全

 10

 經過疫情仍然不會裁員

 名利

 8

 职位的晋升速度比较慢

 歸屬

 6

 

 成長

 4

每天做重複事情、這幾年只有賺到錢沒有成長感 

 理想

 4

 


5.列出除当下这份工作之外,你能够选择的职业。
选项A.……   數據分析
选项B.……    證券營業員
選項C.........     土銀櫃員

依据五项价值的满意度,为下边所列出的几个选择进行大致评分。

選項A

 

 

價值

滿意度

說明

安全

 

 

名利

 

 

歸屬

 

 

成長

 

 

理想

 

 

選項B

 

 

價值

滿意度

說明

安全

 

 

名利

 

 

歸屬

 

 

成長

 

 

理想

 

 

選項C

 

 

價值

滿意度

說明

安全

 

 

名利

 

 

歸屬

 

 

成長

 

 

理想

 

 



三、对“未来”的评估

你需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以10分为满分,据你预测,两年后你对于这份工作所给予的五项价值的满意度分别是几分?这样评分的理由分别是什么?

選項A

 

 

價值

滿意度

說明

安全

 

 

名利

 

 

歸屬

 

 

成長

 

 

理想

 

 

選項B

 

 

價值

滿意度

說明

安全

 

 

名利

 

 

歸屬

 

 

成長

 

 

理想

 

 

選項C

 

 

價值

滿意度

說明

安全

 

 

名利

 

 

歸屬

 

 

成長

 

 

理想

 

 


2.两年后,成长、名利、归属、安全和理想这五项价值,你的排列顺序是怎样的?
3.如果你现在从这家公司离职,选择另外一份工作,但是两年后你发现这份工作比上一份工作还要糟糕,这样的结果你能够承受吗?


如何用两个小时了解目标公司

如果一个人想应聘某家公司的某个职位,他需要在应聘之前对这家公司的基本情况做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下面这张图中展示了目标公司的八个基本要素,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对这些要素逐一进行了解。


1.公司新闻
公司新闻一般是指对公司近期的重大合作计划、合作项目和重大研发成果等事件的报道。浏览公司新闻的目的是深度了解公司的发展方向和主要业务。
了解方法:
(1)在百度的新闻条目下,输入目标公司的名称,将搜索到的前五页新闻认真阅读完,摘录重要信息放进专属文档。
(2)登入目标公司的官方网站,浏览该公司近一年的重要新闻
(3)如果该公司是上市公司,那么还可以搜索证券类网站,在搜索框内输入目标公司的名称,点击进入该公司主页,查看公司公告、年度报告等信息,了解该公司一年来的盈利情况。
2.业务流程
业务流程一般是指公司完成其业务所需经历的一系列程序和操作环节。了解目标公司的业务流程,最直接的作用是帮助你了解这家企业是如何运作的。
了解方法:
以客户的身份直接体验该公司的业务,这在互联网公司或服务类公司比较容易做到。
如果是机械、能源类等难以直接体验的公司,可以在搜索引擎和问答网站上以“某公司业务流程”“某公司怎么赚钱”等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仔细阅读搜索结果,摘录重要信息放进专属文档。

3.公司产品及服务
了解公司产品及服务的最好方式也是以客户的身份直接体验。比如,你接到了某家游戏公司的面试邀请,面试前你可以去玩一玩这家公司出品的几款主打游戏产品。
体验过后,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这家公司的产品、服务有哪三个出彩的地方?
(2)这家公司的产品、服务有哪三个有待改善的地方?
把答案记录在你的专属文档里。

4.核心人物
公司的核心人物往往是公司的创始人、合伙人或知名高管。
了解核心人物的过往经历、近期重点投入的项目、近期发表的重要观点,甚至是近期读过的书和文章等,能够帮助你在面试时提升你跟公司的匹配度。如果可以,请了解核心人物。
了解方法:
(1)使用搜索引擎,在搜索框内输入核心人物的名字,粗略阅读前五页搜索结果;
(2)如果该核心人物注册了微博账号,可以在微博上搜索他,了解他近期发表的观点、阅读的书籍;
(3)打开微信App,在“搜一搜”功能里搜索该核心人物的名字,了解他的过往经历及观点等。

5.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往往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员工的行为方式。了解公司的企业文化,有助于判断自己是否适合进入这样的组织。了解方法:
(1)进入目标公司的官网,阅读网页上展示的企业文化内容,记住关键性的信息。
(2)在了解目标公司核心人物的观点时,提炼其价值观,核心人物的价值观通常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公司的企业文化。
(3)借助搜索引擎和微信的“搜一搜”功能,搜索该公司的逸闻、故事。
有一个说法“企业文化就是公司流传的故事”,从这些故事中,也可以大致反映该公司倡导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6.行业信息
行业信息主要是指目标公司所处行业的发展动态。
了解方法:
(1)借助搜索引擎、问答网站和微信的“搜一搜”功能,检索行业信息。
(2)进入行业内的垂直网站和专业论坛,浏览行业信息。
7.竞争对手
竞争对手通常是指所提供的业务与目标公司相同或相近的企业,了解其中比
较知名的几家公司的产品服务、核心人物和企业文化等信息。
了解方法:同上述3、4、5点的了解方法。
8.应聘职能
应聘职能指你的目标岗位,要想了解应聘职能,你需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这个岗位的主要职责有哪些?
(2)你会如何处理这个岗位的工作任务?
(3)这个岗位需要你运用哪些能力和经验?

我要转去做与自己的性格特质相匹配的职业吗

有一次,我作为嘉宾参加一个电台的节目,主持人问我:“最近是公务员考试的日子,您觉得什么样的人适合去考公务员呢?”我回答:“只有与自身性格特质相匹配的人才适合。”
又有一次做电台节目,主持人问我:“您觉得销售岗位是不是也得是性格特质相匹配才适合去做呢?”
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了他一个问题:“假如现在有两名应聘销售岗位的应聘者,一个能说会道,善于理解和取悦客户;另一个则不太爱说话,有些木讷,但是做事情比较有恒心,能坚持。你作为招聘者,会招他们中的哪一个?”
“一般会招前一个吧,前一个的性格适合。”主持人回答。
我不置可否,接着问:“那如果前一个是每天开着宝马车上班的富二代,而后一个是农村穷苦人家的孩子,你会招哪一个?”
主持人说:“那我很可能会招后一个,因为做销售岗位需要较强的抗压能力,而后一个应聘者家境不好,赚钱欲望相对更强,这样的人应该更能抗压。”
由此可见,对于是否应该转去做与自己的性格特质相匹配的职业,我认为答案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973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冰山模型”的理论,将人的素质由外而内分成多个层级。



根据冰山模型我们可以知道,相对知识、技能等“冰山水面以上的部分”而言,动机、性格特质、自我认知和社会角色等“冰山水面以下的部分”才是对人的行为与表现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的素质。招聘人才时,不能局限于对知识和技能的考察,而应该综合考虑应聘者的求职动机、性格特质等素质。有很多人尽管性格特质与所做的职业不相匹配,但是依然能够表现出色,就是因为其动机、自我认知和社会角色等素质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什么我认为只有与自身性格特质相匹配的人才适合做公务员呢?因为公务员这个职业比较特殊,这个职业的从业者一般来说收入不会太高,职位的晋升速度也比较慢,但是具有比较高的“安全(稳定)”价值,所以只有那些与性格特质相匹配、追求稳定的人才适合走上公务员岗位。
作为求职者,无论是择业,还是转行,都应该首先了解自己的各项素质中处于“冰山水面以下的部分”,然后才是“冰山水面以上的部分”,只有与自身的这些素质匹配程度较高的职业才是比较好的职业选择。

1.谈情,而不是说理

家,应该是一个谈情的地方,而不是一个说理的地方。这个“情”是什么?
是夫妻之间的互敬互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子之爱、孺慕之情。当你与你的家人的想法不一致的时候,最好的沟通方式不是跟他们讲道理,不是用道理去说服他们,而是谈情,用亲人之间的爱去寻求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2.用文字代替语言

3.独立生活

如何做成“斜杠青年”

一开始,他们很享受这样的生活,可是两年之后,他们中的不少人就冷落甚至放弃副业变回了“单一青年”。

现在你知道了,许多人之所以没做成“斜杠青年”,就是因为他们缺乏清晰的定位。要怎么做才能建立清晰的定位呢?

1.找准角色定位
也许你是拥有工程师、乐队贝斯手、业余演员等多重身份的一名“斜杠青年”,
但是当你处于某一特定情境中时,
还是得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换句话说,
在做开发项目时,你就是工程师;
在酒吧演出时,你的角色就是贝斯手;
在舞台上表演时,你的角色就是演员。
定位准确,别人才容易记住你


2.用单一的形象定位
新精英(北京新精英生涯国际教育科技中心)的创始人古典,也是一名“斜杠青年”。他做公司老板,也做培训师;是运动爱好者,也是旅行爱好者;玩乐队,也写影评。他给自己的定位是“古少侠”。
同理,如果你是一名设计师,同时还是一名培训机构的讲师,你热爱烹饪,还痴迷玩魔方,那么你也许可以用“工匠”这个词为自己定位。

3.在职业发展初期,尽量不要“斜杠”

让人跃跃欲试,但是,如果你还处在职业发展初期,我建议你暂时放下做一名“斜杠青年”的想法,先专注于某一个领域。人都是先学会走,才能够跑。要想做成“斜杠青年”,也得先做好“单一青年”,等自己在一个领域发展成熟之后,再开始“斜杠”。先“一专”,再“多能”,这才是成为“斜杠青年”的正确路径。





































留言